范围扩大、下调利率!第二期“资金”开始,最新解读来了
发布时间:2025-01-04 04:02:21

西港迪威厅客服:

1月2日,人民 中国银行发布公告显示,根据参与机构的需要,第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交换便于当天完成招标运营金额550亿元,采用费率招标方式,20家机构参与投标。

多项政策“红利”随着二次互换的便捷操作,记者从行业机构了解到,抵押物范围进一步扩大。允许参与机构提交其限制性股票、在港股通下持有股票,将大大增加可用抵押品的范围,有助于机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互换便利率下降1月2日,人民 s中行公布中标利率,由首次的20bp降至10bp,进一步降低了制度成本。中国结算还特别批准降低掉期便利质押登记的费用,降低了参与机构的成本,有助于现有参与机构扩大业务规模,吸引更多新机构加入,扩大了掉期便利业务的覆盖面和灵活性,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连续性“活水”

接近监管机构的人士表示,将继续跟踪和评估互换工具的实施情况,根据市场运行情况调整政策工具的频率和节奏,保险机构已基本做好参与准备,并继续推动相关机构的使用、用足政策工具。

第二批院校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人民日报的公告中国银行根据参与机构的需求,在第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交易所方便当天完成投标手术金额550亿元采用招标方式,20家机构参与投标最高中标利率30bp,最低中标利率10bp,中标利率10bp。中标利率比第一次低10bp。

相比第一次交易所的便捷操作,第二次操作的参与机构扩大了容量、投放规模增加。证监会表示,在首批20家参评机构的基础上,按照分类评价,、合规风险控制和其他条件增加了20家参与机构,形成了40家备选机构的池。在每一批操作中,大约有20家机构被筛选出来参加中国人民银行的投标操作美国银行根据预期的参与规模。这40家机构均为行业领先的机构或公司,资本实力雄厚,占行业总资产近70%

行业组织表示,扩大证券基金公司的参与范围将有助于支持更多的合规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有参与意向和投资能力的非银行机构参与人民银行的便利工具交换这有助于行业机构实现差异化、市场化推出促进稳定市场的功能。第二批互换额度为550亿元,超过第一次操作的规模,机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首批500亿全部落地

2024年10月18日,人民 中国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相关工作的通知》,宣布正式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兑换便利(SFISF)操作。证监会当天公布了17家证券公司、三家基金公司被纳入首批试点。10月21日,互换额度首次操作500亿元,中标方积极参与。

目前首批运营已全部落地,基本投入运营证券基金积极运用互换工具,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证券基金公司响应政策安排,根据市场情况稳步募集建仓资金。具体投资主要在指标股和ETF,有的公司投资超过90。

记者了解到,为支持便利工具交易所发挥市场化效应,各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差异化的投资策略和交割节奏,部分公司集中在、大量投资低浪红利股,实行长期持有策略,为市场引入稳定资金;一些公司在择时和组合投资中发挥专业作用,动态增加篮子股票和指数ETF的仓位,在市场向下波动时增加投资,积极发挥稳定作用。

监管部门将继续优化互换机制

从9月24日第一次提案到10月21日第一次落地,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效率很高。有行业机构指出,在首批运行过程中,监管机构不断优化机制安排,提高运行效率,降低制度成本,为交易所便利化政策工具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第二次兑换便民操作比第一次更优化比如抵押物范围进一步扩大,汇兑便利率下降中国结算批准交易所便利质押登记费减免。为支持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市场机构参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兑换便利业务,中国结算发布通知自2025年1月2日起,参与交易所便利业务的证券为、基金、保险公司涉及的证券质押登记费实行减半优惠措施,其中港股通证券质押登记费按质押股数收取(份额)为基础收取。

记者从接近监管者处获悉,未来将持续跟踪评估互换便利的实施情况,并根据市场运行情况调整政策工具的频率和节奏。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互换的便捷操作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持有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抵押,从央行转换成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为市场高效利用现有资产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利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另一方面,互换便利提供了额外的流动性支持,使得金融机构在市场波动时能够进行更加稳健的投资和资产调整,增强整个市场的稳定性,尤其是对于较长的资金周期、投资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加强了长期配置的战略实力,进一步推动了长期资金“入市”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